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”的重要部署,推动残疾人事业从“兜底保障”向“品质赋能”升级,8月15日,白马镇康宁残疾人之家联合白马镇民政服务站举办“携手同行,温暖共生”残疾人“一对一”帮扶活动。
活动通过建立“需求精准对接—服务个性定制—情感长效联结”的帮扶模式,为15名残疾人匹配专属志愿者,以“一对一”的贴心陪伴,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、共享美好生活。
活动前期,主办方联合社区、专业社工机构,通过入户走访、问卷调查、座谈交流等形式,对辖区内残疾人家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需求摸排。调研覆盖肢体残疾、视力障碍、听力言语障碍、智力及精神障碍等多类别群体,重点关注医疗康复、生活照料、就业支持、心理疏导及社会融入等五大核心需求。
“我们发现,很多残疾人的困难并非单一维度的‘缺钱’或‘缺物’,而是需要‘被看见’‘被理解’的深层需求。”项目负责人孔云霞介绍,一位因工伤导致下肢瘫痪的56岁男士坦言:“最难的不是坐轮椅,是出门时路人的目光;最渴望的不是捐款,是有人能陪我聊聊最近的球赛。”另一位视障人士则提到:“能有人定期帮我读新闻、代买药品,比单纯送米油更有意义。”这些真实反馈为帮扶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关键依据——“一对一”帮扶不仅要解决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更要聚焦“好不好”“需不需要”。
基于调研结果,主办方将帮扶对象分为“生活协助型”“康复支持型”“就业赋能型”“心理陪伴型”“社会融入型”五大类别,并为每位残疾人建立了包含健康状况、家庭结构、兴趣爱好、具体需求的“个性化档案”,确保后续服务有的放矢。
“一对一”结对:从“志愿者”到“家人般的陪伴者”,5名经过筛选与培训的志愿者与帮扶对象现场结对。双方通过自我介绍、需求沟通、服务承诺签署等环节,正式开启“长期陪伴”之旅。这些志愿者来自社区工作者、企业员工及热心居民等,平均年龄35岁,其中既有具备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“技能型志愿者”,也有擅长倾听与沟通的“情感支持型志愿者”。
“我结对的是一位54岁的听障阿姨。她喜欢绣十字绣,但总担心作品没人欣赏。”志愿者汤先生表示,“我已经学习了基础手语,接下来每周会陪阿姨聊天,帮她把手工作品拍照发到社交平台,让她收获作品得到关注的喜悦感。”另一位志愿者陈女士对接了一位长期卧床的肢体残疾人,“我会定期上门帮他做康复训练,并帮忙采购生活用品;他的女儿在外地工作,不能时常回家照料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,为他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。”
“一对一”帮扶并非“任务式打卡”,而是倡导“常态化、可持续”的情感联结。每位志愿者需根据帮扶对象的档案制定《月度服务计划》,内容可包括代买代办、康复协助、陪同就医、兴趣活动陪伴等;同时建立“双反馈机制”——志愿者每月向项目组提交服务记录,帮扶对象也可通过电话或走访反馈需求变化,确保服务动态调整、精准有效。
接下来,白马镇康宁残疾人之家和白马镇民政服务站将持续关注“一对一”残疾人帮扶项目实施成效,为推动残疾人志愿服务事业贡献积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