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湫街道社东社区开展“虫言虫语”科普活动
近日,由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发起的“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——助力假期‘双减’系列科学课”活动走进石湫街道社东社区爱心暑托班。来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化学院虫趣社的志愿者们,为暑托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以《虫言虫语》为题的科普课程,详细讲解有关昆虫发声的知识。
志愿者以“不同地方的蝉也有不同口音”作为切入点引入课题,运用科普性的语言、简洁精炼的文字,搭配生动形象的图片与视频,为同学们讲解了昆虫声音的作用,包括聚集与通讯、防御与警示、领地宣示、求偶与生殖;昆虫发声的奥秘,如摩擦发声、震动发声、拍打发声、喷气发声;介绍了偷吃粮食的“小偷”——象鼻虫;自然界中的农业“预警员”——蝉鸣;农耕中的生物钟——蟋蟀和蝈蝈,还一同欣赏了《森林狂想曲》。课堂上,孩子们全神贯注听讲,认真做笔记,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堂趣味十足的科普课中。在问答环节,孩子们踊跃举手,积极与志愿者互动,回答了“昆虫发声的原理是什么?为什么人类听不见蝴蝶发出的声音?蝉是怎样发声的?”等问题。
课堂尾声,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传统竹蝉制作,从科学角度解析了蝉类发声原理。利用竹片与棉线模拟蝉的鼓膜振动系统,直观展示了昆虫通过肌肉收缩驱动鼓膜振动的机械声学机制。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竹蝉能够模拟蝉鸣,这种手工实践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,更让同学们通过触觉-听觉联合体验,深入理解了昆虫声学通讯的生物学意义。
本次昆虫科普活动不仅揭开了自然声学的神秘面纱,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。当竹蝉的鸣叫声在社区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。最后,志愿者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并合影留念,为这次有趣且充满知识的科普课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