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溧水晶桥镇笪村的田野间,一场党组织引领的“共富实践”正焕发勃勃生机,通过创新打造“共富工坊”“共富工厂”“共富农场”三大实体,笪村成功转动了三把致富“金钥匙”:从水果玉米的丰收欢歌、共富工坊的缝纫节奏,到青梅林间的辛勤耕耘,这些充满活力的共富平台,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,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。
易涝地变身“致富田”
笪村百亩牛奶玉米完成首季采收。站在规整的田埂上,村第一书记邓季夏指着眼前土地感慨:“从前这里坑洼不平,紧挨新桥河,雨季易涝,收成全靠天。”
为破困局,村党总支领办合作社,在南京市人社局“双结对、双促进”支持下,流转整合这片易淹田,斥资改造为高标准农田。如今,这里沟渠纵横、排灌畅通,成为旱涝保收的百亩良田。
“我们种的是‘雪甜7401’,市面上最甜的玉米,籽粒奶白,淀粉少,剥皮就能吃。”邓季夏介绍,牛奶玉米一年能种两茬(4-6月、9-11月),巧妙避开7-8月汛期。同时订单农业模式保障了销路,产品直供胖东来等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,预计亩产3500株,亩产值达万元。
“在家门口摘玉米,活不累还踏实!”今年60岁的村民朱青松笑着算起账:土地租金从过去的每亩140元涨到了550元,以后还会年年看涨。和他一样,还有50多位村民在玉米地里务工。小小玉米粒,带来大收益: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,村民们的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益突破50万元。
“牛奶玉米产业是我们‘共富农场’的重要支柱。”笪村党总支书记陈超表示,村集体将扩大种植规模,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,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,提升产量和品质,同时延伸产业链,让每一粒玉米都产生最大效益。
共富工坊织就“幸福岗”
走进翻修一新的笪村老大队部,“共富工坊”的招牌格外醒目。敞亮车间里,数十台缝纫机“哒哒”作响,村民熟练地裁剪、填充、缝合。
土地盘活了,村里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如何破解?陈超专程赴浙江宁波“取经”,带回“共富工坊”新模式。短短三个月,通过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联动,闲置房屋成功蝶变,引进南京初阳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家纺加工坊,为电商品牌代工生产枕头,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端起“新饭碗”。
缝纫机前的陈敬凤告诉小溧:“以前打工得跑镇上,早出晚归,老人孩子根本顾不上。现在从家走五分钟就到工坊,按件计酬,月入4000多块,顾家挣钱两不误,心里踏实!”
陈超介绍,共富工坊由村企联合管理小组统筹订单与品控,已带动30名村民就近就业,村民年务工增收超5万元,村集体年获租金6万元。未来还将推出灵活工时制,并开展缝纫、电商技能培训,让更多村民“足不出村、月月增收”。
科技小院酿出“产业蜜”
村庄一隅,崭新的青梅科技小院静静矗立。不远处,村民在郁郁葱葱的青梅林间穿梭忙碌,另一侧的“共富工厂”——青梅加工中心机器轰鸣……
溧水青梅种植有几十年历史,但产业升级乏力。在市区科协支持下,江苏省溧水青梅科技小院2024年底落户笪村,并成功跻身溧水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,全国青梅首席专家、南京农业大学高志红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长期入驻。
科技小院推行“党支部+科技小院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提供“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门槛、零费用”科技服务。配套建设3000平方米青梅加工中心(含储藏、分拣),与宜兴出口企业合作引进生产线,年加工青梅2100吨,产品直通日韩市场。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,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,解决50名村民就业。
高校智慧活水浇灌乡土,科技小院不仅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让青梅树变成村民的“绿色提款机”。“专家手把手教技术,前三年村集体代管,期满后青梅树全归农户!” 负责田间管理的村民王绿生点赞科技小院帮扶模式。笪村同步在朱村自然村开发200亩庭院和林下经济,利用房前屋后、荒坡林地种植青梅与茶叶。据测算,该项目预计能为村民带来亩均近2万元收入。
“共同富裕,始终是我们的核心目标。”展望未来,陈超心目中的笪村共富蓝图十分清晰:今后五年,将全力冲刺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目标,实现农民收入翻倍增长,形成“村民富集体富、村民强集体强”的良性发展格局,让“共建共享、共治共富”照进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