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石头寨村,蓝莓缀满枝头,红色李巷的游客络绎不绝。这片以“红土地”闻名的革命老区,如今因“红蓝双引擎”驱动焕发新生:蓝色是科技赋能的千亩蓝莓产业,红色是底蕴深厚的李巷红色文化。从单一农业到农文旅融合,石头寨村如何走出一条特色振兴路?
科技+产业 激活“蓝色生产力”
富禾蓝莓园里,30多亩露天盆栽蓝莓正值盛果期。“盆土采用进口叶康草炭土加珍珠岩配制,每天输送五六次营养液,水肥精准直达根部。”总经理冯清龙指着自动滴灌系统介绍,蓝莓传统种植三年挂果,而这一种植模式一年就能采收,亩产达2000斤。而这,正是石头寨村告别“靠天吃饭”、拥抱智慧农业的缩影。
石头寨村的“蓝色传奇”始于1986年。当年,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当地土质进行检测,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黑莓和蓝莓,随即便展开了选种育苗工作。如今,曾经的试验田已扩张为6700亩蓝莓基地,与1900亩黑莓构成的支柱产业,蓝莓产业获评全国“一村一品”,黑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。2024年,全村蓝莓产量2600吨,黑莓产量1400吨,鲜果销售达8000万元。
产业腾飞背后,是“两莓党支部”的坚强引领。“我们主动对接科研院所,把优瑞卡、云雀等优新品种技术引进来、推广开。”党支部书记胡和荣说。支部还将党员经营户纳入组织,有效联结起15家种植企业、20余家合作社和数十个家庭农场,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链。
人文+旅游 点燃“红色新引擎”
漫步石头寨红色李巷景区,新四军旅部旧址、地下交通站、将领旧居坐落在此,将人们带回烽火岁月。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作为中共苏皖区委和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驻地,被誉为“苏南小延安”。陈毅、江渭清等将领曾在此运筹帷幄,一道道作战指令便从这里发出,传向苏南前线。
2017年,这片红色热土被重新唤醒。红色李巷精心复建历史遗址,打造红色历史馆、廉政教育馆等主题场馆,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。
红色基因催生新业态。游客芮婷在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后,兴致勃勃购买了农户的蓝莓:“来这里,既能感受革命历史,又能摘果尝鲜、吃农家菜,超值!”依托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的金字招牌,李巷将红色旅游、干部研学、民俗体验有机结合,开发红色餐饮、非遗工坊等互动项目,农居改造的红色民宿集群应运而生,并成为江苏省委党校的党性教育基地。红色李巷景区开放至今,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,红色培训超500批次,创收逾千万元。
红土+蓝果 鼓起村民“钱袋子”
近年来,石头寨村“红色研学+莓果经济”的双轮驱动模式成效斐然。品牌活动“红土地·蓝精灵”累计吸引60万游客,带动了DIY工坊、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的兴旺,更让蓝莓鲜果、原液、干红等系列产品成为“香饽饽”,村民增收渠道大大拓宽。
“红色李巷”名气飙升,游客慕名而来,带火了蓝莓采摘与销售。在富禾蓝莓园里,75岁的李军辉老人熟练分拣着鲜果:“土地流转有租金,干活有工资,一年稳稳两万多。”高峰期,园里能解决80多人就业,像李军辉这样的老年劳动力找到了新价值。
产业活力更点燃了年轻人返乡热情。“政策好,产业旺,回来有奔头!”南京明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看准机遇,辞职回乡创业。在村集体扶持下,他租赁厂房主营“两莓”存储销售,并拓展草莓、荔枝、芒果等业务。去年,公司收购蓝莓263户,加工销售鲜果50吨、冻果80吨,营收达360多万元。
“红”“蓝”双重赋能,最终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效益。“红色引流,蓝色变现,两者互补共赢。”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亮出成绩单:2024年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00万元。
“我们的目标,就是产业更旺、乡村更美,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‘生态饭’‘文化饭’!”周建明满怀信心地表示,要持续提升蓝莓品质,向果酒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产业链,同时深化文旅融合,借力电商直播、智慧农业提升产销效率,让“红色石头寨”品牌叫得更响,传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