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bet金宝博

188bet金宝博

  • 网站支持IPv6
  • 从“堵心”到“安心”:校园交通治理暖心答卷
    发布时间:2025-11-21 09:02  来源: 188bet金宝博 融媒体中心   浏览次数:  加载中......

    【代表建议】区人大代表姚小白,他在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,提交了《关于整治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》。

    【办理结果】通过摸清出行底数,制定一校一策,优化警力部署;发放4色临时停车证,引导车辆分区停放;增设便民机动车停车点位,缓解停车压力;加强“警家校”联合教育,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,同时增加定制公交线路,解决偏远地区的出行难题。

    清晨6点40分的珍珠南路上,省溧中附属中学东门路段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。持有深蓝色停车证的车辆在交警引导下依次驶入指定区域,身着荧光背心的家长志愿者手持“安全通行”指示牌,护送学生穿过斑马线。

    这番改变的背后,是区人大代表姚小白一份沉甸甸的建议,也是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督办、多部门联动的治理实践。

    校门前的拥堵

    省溧中附属中学,这所承载着区域教育重任的学校,坐落于城区核心地段。4300余名学生每日进出校园,让周边的珍珠路、秀园路等道路不堪重负。

    “每天最头疼的就是接送孩子。”初一学生家长李女士回忆,“有一次为了找车位绕了二十分钟,眼看要迟到,只能让孩子在马路中间下车,我的心一直悬着。”数据显示,早晨6:30-7:10的上学高峰恰逢城市早高峰,送学与上班车流叠加;傍晚放学从17:50开始分批次进行,初三更要延续到夜间20:35。庞大的接送需求与有限的停车资源形成尖锐矛盾。

    姚小白代表在走访中听到了太多这样的声音。“群众的烦心事,就是我履职的心头事。”这位连续三届当选的人大代表说。此后半个月,他成了校门口的“常客”。清晨6点,他站在珍珠路边记录车流;傍晚放学,他跟着家长体验“找车位”的艰难;晚上20:30,他观察初三放学时的交通状况。调研不止于一所学校。姚小白先后走访城区多所中小学,发现共性问题:核心地段学校“停车难”,偏远学校“出行难”,普遍存在安全设施不足、学生违规骑行等问题。与教育部门、交警部门的多次沟通,让他对问题有了更深理解。“各部门都很重视,但需要找到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。”姚小白说。

    2025年1月,188bet金宝博 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,姚小白提交了第060号《关于整治中小学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议》。

    这份建议凝聚着他两个多月的调研心血,提出了五大核心措施:全面排查校园风险隐患、完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、加强接送车辆管理、强化周边安全管控、深化交通安全教育。

    “人大代表建议不是简单的‘反映问题’,而是要提出可行方案。”姚小白说,“我们要从‘民生保障、社会稳定’的高度看待校园交通安全。”建议得到与会代表强烈共鸣,经区人大常委会研究,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。

    联动与“四色停车证”的创新实践

    在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的持续跟踪与协调推动下,多方建议交办后,区教育局与市公安局溧水分局快速响应,将其列为重点民生任务。两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牵头,多次邀请姚小白参加座谈会,共商治理方案。

    “在座谈会上,姚小白不仅指出了问题,还带来了家长们的具体诉求和我们平时忽略的细节,这让我们制定的措施更加精准。”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。

    一场由人大代表建议催生、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、多部门联动的校园周边交通治理攻坚战全面展开。

    公安分局联合区教育局组建专项工作组,首先对全区中小学周边交通状况进行“拉网式”排查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,确定了“分类施策、重点突破”的治理思路,而省溧中附属中学这个“最难啃的骨头”,成为创新治理模式的试验田。

   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精准分配?“四色停车证”提供了巧妙的答案。工作组将摸排出的780个周边泊位,科学划分为四个颜色鲜明的专属区域:持橘红色证的车辆停靠秀园路(南门)150个泊位;黄色证指向学校地下停车场的300个泊位;浅蓝色证对应梅家岗停车场及新龙路的200个泊位;深蓝色证则用于珍珠路(东门)的130个泊位。一套清晰的颜色指令,实现了车辆的高效分流。

    交警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们创新实施“1+N”护学岗制度,在上下学高峰时段,安排交警在四个停车区域及关键路口值守,联合学校教师、家长志愿者共同疏导交通。“现在每天上下学时段,我们会在各关键点位安排至少8名警力,配合学校错时放学安排,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。”现场执勤交警介绍。同时运用锥桶、隔离栏等设施实施“禁止掉头、右进右出”等临时交通管制,有效减少车辆交叉冲突。

    在解决省溧中附属中学难题的同时,全域化整治同步推进。区人大常委会在督办中强调,要注重经验推广与分类指导。姚小白代表在跟进监督时指出:“一个学校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,但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,必须因地制宜。”为此,工作组对全区校园周边陡坡、无照明路段进行整改,增设减速带、反光标识,划定安全缓冲区;针对偏远地区学生“出行难”,开通11条定制公交线路,覆盖7所学校;深化“警家校”联动,全面提升师生家长交通安全意识。

    从“民生堵点”到“治理亮点”的温暖转变

    半年后的省溧中附属中学校门口,景象已然焕然一新。傍晚5点多,持有各色停车证的车辆在交警引导下有序进入指定区域,曾经的混乱拥堵不复存在。护学志愿者举着“安全通行”指示牌,引导学生安全过马路;家长按照证件颜色“对号入座”,平均五分钟内即可完成接送。

    “现在接送孩子既省心又安全,再也不用提前半小时抢车位了。”一位家长的评价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。特别是初三夜间放学时段,路边的警示灯明亮醒目,车辆缓慢通行、主动礼让,曾经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化解。

    这场由人大代表建议引发、区人大常委会督办、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办理的治理实践,产生了显著的辐射效应。在全区范围内,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明显改善,定制公交惠及更多偏远地区学生,“警家校”护学机制成为常态。区人大常委会还组织代表对办理结果进行“回头看”,确保了整治成果的巩固提升。“人大代表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,更要持续跟踪监督,推动问题真正解决。”姚小白代表说。

    从校门口的拥堵混乱到如今的井然有序,从家长的焦虑无奈到现在的安心满意,这一转变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担当精神。姚小白代表用“脚下的调研”收集民情,用“务实的建议”推动治理,真正做到了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;而政府部门以代表建议为抓手,协同发力、创新实践,将“民生痛点”转化为“治理亮点”,展现了高效务实的行政效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