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8000亩稻田的单一底色,到稻浪、茶山、梅海交织的产业版图,188bet金宝博 和凤镇吴村桥村以一粒米为原点,蹚出一条“以农破题、以链强产、以融拓效”的振兴之路。
稻米破局 从“薄弱村”到“丰产村”
2016年,顶着“市级经济薄弱村”帽子,吴村桥村级稳定性收入不足100万元,转型迫在眉睫。那时,村民陈小建承包了村里2000亩水稻,干得风生水起,年收入近70万元,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。
吴村桥村四季分明、雨量充沛,自然生态良好,自古就是鱼米之乡,非常适合水稻种植。陈小建的成功让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打开了思路:发挥农业带头人作用,从农业主导产业上破题,走规模化粮食产业生产道路。“只有农机化,才能最大限度降本增效。”陈小建道出规模种粮的经验之谈,“一亩水稻机械化作业要比人工节约成本120多元,效率要高好几倍。”
2016年,吴村桥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5000亩土地通过流转实现“小田变大田”,沟渠路网全面升级,正式拉开规模化粮食产业发展的序幕。
此后近十年间,吴村桥村水稻种植面积跃升至6000亩,并引入优质品种“南粳46”,在省级绿色示范田推行标准化种植,规模化种植率接近100%。
“如何提升稻米附加值,品牌化是必然发展道路。”和凤镇党委委员、吴村桥村党总支书记杨明再次布局:成功注册“公正”“吴谷道”等稻米品牌,稻米产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,占全村生产总值的55%。电商渠道更让“吴谷道”香米远销沪杭,稻米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坚实支柱。
三产并进 从“独自香”到“满园春”
稻米产业的崛起,为吴村桥注入了强劲动力,也催生了广阔产业图景——从水稻“独自香”迈向稻米、茶叶、青梅“满园春”的多元发展格局。
“如今,全村青梅超2500亩、茶园逾3000亩,严景万茶叶是省名牌,秦淮梅园入选金陵休闲农业四十八景。”杨明细数家珍。
距风景如画的秦淮梅园仅200米,一座崭新的青梅粗加工基地于今年5月投产,年处理能力达2000吨,产值超2000万元,带动周边400多名村民家门口临时就业。村民姚兴美高兴地说:“青梅上市加工时,月赚近3000块。”
粗加工后的青梅直供深加工企业,一部分青梅鲜果直销市场,有效破解了梅园“只赚赏花钱”的季节性瓶颈。梅园自身也借势升级,联动廉洁文化馆开发研学课程,年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,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,实现了“花经济”和“果经济”的双赢。
立秋时节,月牙湖畔3000余亩生态茶园正迎来茶苗种植的黄金期。“年产鲜茶超15万斤,我们的雨花茶和红茶在2024年南京名茶评比中双双夺金。”茶园负责人陈铭介绍。
近年来,茶园着力打造茶美学空间,深挖“月牙湖”白茶文化内涵,并积极对接盒马鲜生等平台,推出时尚伴手礼,进一步拓宽了富民渠道。
稻米产业的溢出效应,精准“灌溉”了茶与梅,形成了“一核(稻米)引领、两翼(茶、梅)齐飞”的特色产业集群。
融合共生 从“种植强”到“文旅兴”
当稻、茶、梅满园飘香时,吴村桥村开始用“融合”之线串珠成链。杨明介绍,村里成立田园旅游发展公司,整合大米、茶叶、梅园等核心资源,引入专业运营团队,精心塑造“吴村桥田园”全域品牌;与南京大学创意农业研究院等单位深度合作,规划特色餐饮、书院茶居、骑行栈道、垂钓基地等多元业态,打造乡村旅游4.0版本。
“村民富才叫富。”吴村桥村村集体全资运营的果蔬基地和炒茶制茶基地,通过资产再投资和收取租金,实现收益持续回流,最终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股金分红,强化“造血”功能。
“我们是企业的宣传员、服务员。企业需要什么,村集体就配套什么。”吴村桥村第一书记桂灵道出了“需求导向”的服务精髓。这种精准服务模式,确保了政策、项目、资源用在刀刃上。2024年,全村经营性收入达268.85万元,乡村振兴与村民共富进入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