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鹅振翅,掠过“天空之镜”,渔民收网,端起“生态饭碗”,188bet金宝博 和凤镇张家村正用千年渔文化书写“两山”理念的新故事,唱响新时代的“石臼渔歌”。
弃舟登岸 渔民转型“新农人”
“石臼湖养活了张家村祖祖辈辈,但生态优先,我们必须上岸!” 村党总支书记张兰头语气坚定。曾经,沿湖的5个自然村“靠湖吃湖”,家家备渔船。每逢秋冬枯水期,捕鱼是补贴家用的黄金营生。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,溧水全面拆除石臼湖围网,实施禁捕退捕。渔民们舍舟登岸,变卖渔具,上岸开辟新生活。
渔网高挂,虾蟹满仓。张家村100多户渔民告别“靠湖吃湖”的传统生计,在水产养殖中闯出新天地。 “上岸时心里没底,但如今这50亩养殖塘就是我的新战场!”蟹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魏红军表示,转型后,他的养殖场日均上市河虾50斤,合作社年收入突破200万元,社员年均收入达6万元。“收入涨了,污染少了,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!”
如今,张家村已建成3800亩规模化螃蟹养殖基地,培育专业养殖户90余户、家庭农场3家、合作社2家,带动200余人就业。村党总支书记张兰头指着连片的养殖塘说:“渔民们换了个方式‘靠湖吃湖’,规模化生态养殖和休闲旅游,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!”
山水生金 古村变身“网红地”
晨光中,安徽马鞍山的游客们聚在张家村口,在心形“爱心树”下定格绿意盎然的浪漫。依托“天空之镜”石臼湖的澄澈倒影、宫崎骏童话般的“龙猫草原”滩涂、冬日天鹅栖舞的湖畔诗境,以及青石板巷蜿蜒的古村落,张家村正以生态与人文的双重魅力,跃升为长三角短途游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张家村环湖而栖,青砖灰瓦巷陌纵横,印刻七百年光阴。村内最老的诸氏祠堂已立四百春秋——白壁青瓦间,马头墙高高矗立。“这可是石臼湖仅存的妈祖庙了,渔家文化的根还在。”张兰头指着诸氏宗祠旁的“天后宫”介绍。
古韵新风引客来。“田姐家”主理人周玉蝉相中此地山水文脉,将7栋闲置民居改造为精品民宿,“五一期间12间房全满,营收超3.4万元。”
2023年,村集体的“凰栖渔家”民宿落成迎客,市场化运营盘活乡村经济生态。该项目年营收220万元,餐饮与农产品销售达300万元,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,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。“凰栖渔家”商标为当地虾酱、银鱼干等土特产赋能,“张家味道”香飘四方。
近年来,和凤镇立足张家村实际,优化水系、田园、村落、产业等要素,以“美丽资源”撬动“美丽经济”。2024年,全村旅游收入达800万元,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。
古今交融 文化赋能焕新彩
在张家村,千年渔家文化并未因禁渔而中断,反在传承中重焕活力,更与现代艺术交融生辉。漫步诸家自然村,宗祠门联“越国冠裳世泽,中山文献人家”,镌刻先祖自越地迁居而来的历史,昭示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,其文脉深融血脉。72岁的魏建忠从小在村里长大,“小学时就爱跟着老师学写字,慢慢就离不开了。”村里书法氛围特别浓,还走出了诸培弘、诸明月等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,成为溧水第一个书法特色村,也是江苏省书法院的普及基地。
老宅改的“村落美术馆”藏在小巷里,给老村添了新意。“扫个码预约就能进,真方便!”一位看展的游客说。馆里内容还挺多,有装置艺术、书画,还有和南艺学生一起做的手工艺品。
“张家村文化底子厚,真是艺术的好土壤。”民宿经营户周玉蝉热心张罗,“我们和村里一块儿连办三届石臼湖艺术季,搞书画展,让新潮流和老渔俗碰出火花。”如今村里还常请艺术家、非遗传人办讲座搞展览,村民越懂村史来龙去脉,日子越有滋味。
近年来,张家村独有的自然生态与鲜活文脉交相辉映,引游客争相探访。这座入选第六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的古村,正以笔墨续写新篇,焕发传统根系与现代生机交融的蓬勃气象。